2021年5月23日星期日

[股票分析] 藥明康德 - 藥明系的另一員大將,國內醫藥CRO的領導者

公司簡介

與藥明生物一樣,藥明康德是國內領先的醫藥合同定制研發生產企業 (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 藥明康德擁有全球頂尖的醫藥研究平台,為小分子藥物提供研究和生產服務。在這裡補充一下醫藥知識:小分子藥物英文名為 Small molecule drugs,是一種採化學合成方式製造的藥物,其分子量比較小,一般為簡單的單體物質。小分子藥物屬於傳統藥物,研究、制造、傳輸等各方面至今已發展成熟。跟小分子藥物不一樣的是大分子藥物。 大分子藥物 (macromolecules),也被稱為生物制品 (biologics),是指應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技術獲得的微生物、細胞及各種動物和人源組織和液體等生物材料制備的藥品。想詳細了解小分子、大分子藥的歷史與發展的話,雪球 (link: 大分子制藥和小分子制藥的區別) 和知乎 (link: 為什麼現代藥物大多是小分子藥物?) 有兩篇很好的文章。從下圖所見,截至2020年12 月31日,公司的小分子藥CDMO管道已發展到超過1,300個活躍項目,其中處於第三階段臨床試 驗的項目45個、處於商業生產階段的項目28個。除了小分子藥的制造和生產以外,藥明康德還提供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研發服務。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競爭優勢

從2020年年報,公司指出他們有5個核心的競爭優勢。

  • 全球領先的「一體化、端到端」的藥物研發服務平台
  • 賦能創新增強競爭優勢
  • 對行業的深入理解及客戶需求的深入挖掘,通過內生建設和外延併購進一步完善賦能 平台
  • 本公司擁有龐大、忠誠且不斷擴大的客戶群,構建醫藥健康領域的生態圈
  • 管理層團隊經驗豐富,富有遠見和抱

特別提一下公司所謂的“賦能創新”: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發展迅速。公司持續投資新能力及產能,例如PROTAC (標的蛋白降解技術 (proteolysis targeting chimera,縮寫為PROTAC))、多肽、ADC(Antibody–Drug Conjugates, 腫瘤治療領域的方向之一)、雙特異抗體及細胞和基因治療,把握商機,全球合作夥伴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突破性藥物和 治療。在資本運作方面,公司先後收購了AppTec、Crelux、輝源生物、WuXi Clinical Development、Pharmapace Inc.、南京明捷生物醫藥檢測等多家優質公司, 並在收購後對這些業務進行有效的整合。2021年初,公司更收購了OXGENE, 一家位於英國的開創性的細胞和基因治療CRO公司,令業務更全球化、更走在技術的尖端。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資料來源:公司資料

估值

藥明康德2018年年底H股上市,市盈率一直在40倍以上,最高為110倍左右。目前公司的估值在大約80倍市盈率,估值並不便宜。但考慮到公司在多年的品牌以致作為國內小分子藥領先的研究平台,未來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我認為估值仍是合理的。 資料來源:彭博

風險

監管,同業競爭。 

如果你喜歡這個post的話,歡迎分享、留言或subscribe我的網志。

2021年5月22日星期六

[股票分析] 藥明生物 - 中國生物藥CDMO的前行者

公司簡介

藥明生物是國內最大的生物藥研發外包服務公司 (簡稱CDMO, 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在中國的市佔率約為80%。生物藥研發外包服務公司增長潛力巨大,因為一般來說生物藥研發過程分為多個階段:從藥物發現、到臨床開發、到臨床、到商業化生產;隨著研發過程進入后面的階段,外包服務公司的收益會越來越高。下表是公司提供的資料,藥物發現階段的收益一般較低,在一到兩百萬美金左右,可是到了后期臨床或者商業化生產階段,外包服務公司的收益可以達到5000萬甚至一億美金。目前來說,藥明生物的大部分項目都處於臨床前或臨床一期階段,所以說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資料來源:公司提供 

競爭優勢

藥明生物有著強大的研發平台和研發技術。公司主要有4個技術平台:WuXiBody雙抗平台主要負責抗體研發,把任意兩種抗體組裝雙抗。WuXia平台主要負責細胞系構建和開發。已開發了超過400個細胞系。WuxiUP主要負責細胞培養生產,旨在加速生物藥的開發和生產。除了公司強大的開發平台以外,公司也積極收購,擴充產能,在過去短短一年內已經收購德國醫藥巨頭Bayer多條生產線,也收購了美國生物技術公司Pfizer在中國杭州的產能。公司無論從技術、策略、銷售方面都有著頂尖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公司提供

估值

藥明生物2017年上市,市盈率一直維持在60倍以上。目前公司的估值在大約130倍市盈率,38倍市銷率,看起來估值並不便宜。但考慮到公司在國內生物藥研發外包服務業的領導地位,以及盈利的增長潛力,我認為估值仍是合理的。

 

資料來源:彭博

風險

監管,同業競爭。

其他

我知道藥明生物是很多其他網友關注的公司,我在這裡介紹網友安利(藥明生物近況 (2020年10月))和網友90后管家的分享(從唐朝的估值方式去看 藥明生物 (2269)的估值 (附富途(FUTU)的估值))。


如果你喜歡這個post的話,歡迎分享、留言或subscribe我的網志。

2021年5月20日星期四

[股票分析] 瀚森制藥 - 國內制藥龍頭,具備優良的產品及強大的研發能力

公司簡介

瀚森制藥是國內一家領先的制藥公司,擁有一流的藥物研發能力、1000多人的研發團隊、和4000多人的銷售團隊,覆蓋7000多家醫院和醫療機構。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是腫瘤、中樞神經系統、及傳染疾病藥物,佔據公司80-90% 的收入。公司在2019年上市,下表為公司上市時候的主要藥物。自公司上市以來,公司有多個新藥在國內外獲批上市,其中包括創新藥阿美樂和創新製劑奧氮平口溶膜。 

來源:招股書


競爭優勢

瀚森制藥研發的藥物在市場上具有領導地位,加上不斷研發新的創新藥,讓公司的競爭優勢不斷擴大。比方說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市場(2000億左右),其中常見的疾病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失眠等。而在中國,超過4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都是以奧氮平治療。基於銷售額計算,翰森制藥歐蘭寧自2010年起為中國最暢銷的奧氮平品牌,於2020年的市場份額約為50%,(排名第2的公司市場份額僅為約20%)。再舉一個例子:在抗腫瘤藥物方面,翰森制藥的阿美樂是首個國產第三代EGFR-TKI藥物。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中文名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又被稱為ErbB-1或 HER1,是原癌基因c-ErbB1的表達產物;研究証明EGFR 突變與肺癌的發生高度相關 。在翰森制藥的阿美樂獲批之前英瑞合資生物製藥企業AstraZeneca的奧西替尼是國內唯一的第三代EGFR-TKI藥物,年銷售約為20億人民幣(有關翰森制藥的阿美樂和EGFR-TKI,詳情可參考 醫藥行業專題:第三代EGFR-TKI藥物,第一大癌症造就百億市場)。總括而言,公司的競爭優勢透過現有的產品和創新研發日漸擴大。

 


來源:公司公告


估值

自公司2019年上市以來,市盈率維持在40-60倍的區間,目前市盈率為45倍左右。以公司的領導地位以致競爭優勢來說,估值處於合理水平。

 

來源:彭博


風險

監管,同業競爭。

如果你喜歡這個post的話,歡迎分享、留言或subscribe我的網志。

2021年5月18日星期二

[股票分析] 騰訊控股 - 全球領先的游戲業務、國內的社交媒體王者、估值合理

公司簡介

騰訊控股是國內頂尖的科技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游戲業務和國內最常用的社交媒體(微信、WeChat);除此以外,騰訊還有一系列的創新業務,例如金融科技、雲計算、視頻等等。騰訊創立於1998,在短短不到25年間,騰訊成功的把握了國內科技發展的種種機遇,可見管理層的高瞻遠矚。從2004年上市到現在,騰訊也是腳踏實地、穩定增長,深受投資者的愛戴。

資料來源:公司網頁

競爭優勢

公司的游戲業務在全球有著領導地位,並為公司提供穩定的現金流,讓公司不斷創造利潤之余,更可以安心的發展一些創新業務,讓公司持續壯大自己的競爭優勢。 至於公司的社交媒體業務,社交媒體是一個講究網絡效應的生意、是一個winner-take-all 的生意;騰訊擁有者龐大的活躍用戶量,在社交媒體領域的地位幾乎可以說是不可動搖。從下面兩個圖可以看見騰訊社交媒體業務的利潤率和月活躍用戶量增長,騰訊的競爭優勢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公司網頁

資料來源:公司網頁

估值

在過去的六年,騰訊的每股盈利以每年30%的速度穩定增長。以公司目前的競爭優勢來看,在未來510年保持20%30%的每股盈利增長並非難事。騰訊目前的市盈率不到30倍,我認為估值合理,並且長期來看有一定的upside

資料來源:彭博

資料來源:彭博

風險

監管、業務競爭(字節跳動、阿裡巴巴等)

如果你喜歡這個post的話,歡迎分享、留言或subscribe我的網志。

2021年5月17日星期一

[財務自由] 致富心態 – 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

今天推介一本書叫做“致富心態 – 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由創投基金創辦人Morgan Housel 撰寫。

為了拋磚引玉,以下是書中我覺得說得很好的幾點,其他的重點網友可以自己慢慢發掘:

  • 滿足感: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后停止繼續追逐。
  • 復利:他(巴菲特)的技能是投資,但他的秘訣是時間......從1950年至1990年,硬碟容量增加296MB;1990年至今,硬碟容量增加一億MB......2004年比爾蓋茨批評新版Gmail,質疑究竟誰會需要一GB的儲存空間。作家Steven Levy 寫道:“盡管他傳播前瞻技術,對儲存空間讓就抱著老舊的心態,認為這是需要節省的商品。”你永遠無法習慣事情可以用多快的速度成長。
  • 生存:如果我用幾個字來總結成功的理財法,那就是“活下去”......造成巨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不是成長、智力、或者洞察力,而是長久堅持、不輕易離開或被迫放棄......他(巴菲特)只是活下來。活下來使他長壽,而長壽意味著他可以從十歲開始持續投資,知道八十九十歲仍未間斷,這讓福利施展令人贊嘆的奇跡。




要擁有財務自由或者變成富有,其實心態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沒有好的心態的話,再大的能力隻會讓你萬丈深淵。如果你喜歡這邊分享的話,請分享、留言、和subscribe我的網志。

后記

在Youtube一個很好的理財頻道找到的有關本書的分享:



2021年5月15日星期六

[股票分析] 百度集團 - 國內的人工智能領軍者, 智能駕駛行業的first mover

從今天開始網志會加入中文的post。在中文的post是和英文的post之間切換,令網志更容易與讀者交流。

今天想探討的公司是百度。

公司簡介

百度集團是國內領軍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除了主要的百度搜尋、廣告業務外,還有雲業務以及智能駕駛業務。百度公司對國內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除了在人工智能雲AI cloud業務上面有全國第一的市場佔有率之外,還擁有著國內最多有關人工智能方面的版權,比騰訊與華為還多。至於智能駕駛方面,百度擁有國內最頂尖的智能駕駛軟件平台阿波羅Apollo. 目前為止市場對阿波羅的估值約為100億美金之200億美金左右。阿波羅在未來將會是百度估值提升重要的一環。


來源:公司披露

競爭優勢

我們相信百度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其中百度在上市文件中提到他們的開放式AI平台擁有中國最 大的AI開發者社區, 而飛槳(百度深度學習平台) 於中國公司深度學習框架中排名第一和全球排名第二。在百度的搜尋業務方面,按MAU (Monthly Active Users) 及 DAU (Daily Active Users) 計,百度App是中國第 一大搜索加信息流應用程序。以下為一節有關阿波羅智能駕駛技術的影片,展示了公司在智能駕駛方面的競爭優勢:


估值

根據彭博的數據,百度目前的預測市盈率為17倍。以2022年的預測每股盈利來算的話預測市盈率為12~13倍。以百度在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領導地位來看,以及智能駕駛業務未來的發展前景,我們認為百度目前的估值合理,並有著一定的增長空間。


來源:彭博

風險

搜尋業務方面的價格下降,監管風險 , 競爭風險。

如果你喜歡這個post的話,歡迎分享、留言或subscribe我的網志。

后记

網友股壇無忌在網志分享了在跌市下百度的短線操作,甚為精彩(link: 9888 百度集團 - 逆境時的處理方法)。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stock] Alibaba - investors worries about margins / regulations, growth still decent with secular tailwind

Alibaba released its quarterly earnings yesterday. Investors were not all that enthusiastic about the result; among other things, the increased level of investment is going to margins in the coming year. 

"we plan to invest all of our incremental profits in this coming year into core strategic areas, such a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pport programs for merchants to lower their operating cost, user acquisition and experience enhancements, merchandising and supply chain capabilitie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new business initiatives. Considering that our incremental profits are expected to be significant, our investments will be highly targeted and disciplined. They will be designed to enlarge our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efficient consumer and the merchant value proposition from our competitors and generate greater consumer engagement and purchase frequency. We will establish key metrics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investments, which we believe will generate significant results in the long-term."

Company CEO Daniel Zhang

In additional, the regulatory concern is still ongoing:

"We have stated that we accept the penalty with sincerity and will ensure our compliance with determination. As a result of the anti-monopoly fine of RMB18.2 billion level by the SAMR, we recorded an operating loss this quarter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our history as a public company. The penalty decision motivated us to refl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platform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as well as ou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commitments. We believe the self-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we've made will help us better serve our community of consumers, merchants and partners and position us well in the future."

Company CEO Daniel Zhang

There is a pretty comprehensive video from Bloomberg on this topic


That said, in terms of the Company's topline growth, the revenue growth has been very decent in 2020, growing by >40% year on year. More specifically, the cloud computing / China retail commerce / Cainiao logistics business grew their revenue by 50% / 40% / 70% respectively year on year. I like the cloud computing business in particular, where the Company highlights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s China braces for industrial digitalization. 


Source: Company presentation

Net net, the Company will need some time to get back its track, but we still like their position in the long run.